沒有參與本想參加的活動
原因是「藥物反應」
那夜的心情其實不大好
畢竟是「二十年」的紀念,好應該支持一下
不能出席,感覺很難受
看了相關的新聞之後
六萬幾,十五萬,二十萬
"出席人數"從來是「沒有共識」,已經見怪不怪
但我在新聞上,
看到台上那些人總令我覺得有點「不自然」
為什麼這些「主持人」總喜歡把這些紀念活動弄得如此"嬌柔造作"
觀看著電視畫面,也令我起了「雞皮疙瘩」
來來去去就是唱歌,"分享"
難怪被親共陣營訕笑「吃老本」
不是要你把"活動"攪得有「殺傷力」
但也不必要一直活在二十年前吧?
看完新聞,之前的難受感覺,忽然間減輕了
過去二十年,一直沉醉在「出席人數」
這個迷思中
就當那夜有二十萬人,又如何?
我更希望有二十萬人會在那一夜以外的時間用真相去感染身邊的人,
那種「幅射效應」
比起「出席」,更有價值
我不是否定晚會的意義,
每年一次的活動,提醒我們不要忘記
更提醒當權者,我們沒有忘記
比起"破紀錄的出席人數"
我高興看到有內地的自由行旅客出席
當然,加入了年輕人的力量就更令人鼓舞
成功在下一代埋下種子
才可以把歷史傳承下去
我相信,在我有生之年,
當權者會承認自己當日的惡行
「六四紀念館」一定可以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
我懂得是非曲直
但不代表要我絕對認同你的價值
當日陳同學的論述,也不是被你們一句「你講錯!」
被壓得不能翻身,更被你們打成"隱形左派"
在我眼裡,也是一種語言暴力
假如他的觀點有錯,應該用真相去反擊
當日程翔先生的理據已經十分有力
但之後「百犬吠聲」,
更有人用扮訪問去「騙取真說話」
手法之"低",令人側目
呂志偉在城市論壇上被主持追問得啞口無言
也令實在大快人心
你可以「薪火相傳」
難道別人就不可「找繼承人」嗎?
沒有理據支持的"論述",
一定會消失在歷史中
其實我認同這種反向的論述存在
只有在不同言論之下,下一代才有空間去分析
去明辨是非
我們要做的,是提供歷史的真相給下一代去思考
而不是當「一言堂」去命令下一代"接收"我們的價值觀
「我不認同你的言論,但我也誓死保護你的言論自由」
這才是民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