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的力量來自香港市民,民主運動的力量同樣來自香港市民,
「五區總辭,全民公決」是民主運動的一項戰略,透過選票彰顯港人爭取普選的意志及人民力量。
「五區總辭」即由五個民主派立法會議員代表獲六成選民授權的民主派辭職,
在香港開埠以來是前所未有的行動,必定引起市民大眾、本地及國際傳媒的關注,
對北京當局及特區政府構成龐大的壓力。由補選而衍生的全民公決,
是全民意志一種清晰的表達,雖然不具法律效力,但其投票結果具有不可摧毀的道德力量,
迫使中央及特區政府正視港人爭取普選的訴求。
「五區總辭,全民公決」可以刺激港人反思民主的價值,
從而鞏固及壯大民主派的支持,並加強民主運動的力量。
無疑,近年香港人的政治意識不斷提高,但是董建華及曾蔭權上任之初的支持度也非常高,
及後由於不斷施政失誤才令二人的民望下滑。
民主派不得不承認,在政治高壓低下,港人對小圈子特首的施政也存有幻想,
民主並未能成為港人最核心的價值。「
五區總辭,全民公決」若成事,將是近年香港政制發展的重大事件,
不論支持或反對的本港媒體不能不作廣泛報導,
以往沉默的大多數,也要反思民主與自身權益的關係,
正如六四事件廣泛引發港人對民主的渴求。
補選過程是全港每名選民可以參與的過程,選民會接收大量文宣,
及第一次面對「選事而非選人」的「全民公決」投票模式,這是最好最難得的公民民主教育。
「五區總辭,全民公決」將開創香港直接民主實踐的先河。
我們不必過分擔心全民公決的結果,即使結果是支持政府的民意佔上風,問題也不大;
縱使民主的理想表面上落空了,雙普選的政治目標短期內不能實現,
但本港社會的民主化其實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因為全民公決得以確立為最直接的民主政治模式,
日後便可成為民主運動的利器,直接影響香港未來的政治發展。由是觀之,這至少也是民主派在政治上退一步、進兩步的妙著。
請不要忘記:
我們每一位泛民主派議員,都在08年的選舉中向市民許諾會爭取2012年雙普選,
會以2012年雙普選為我們的底線。
人民選我們是為了實現選民的意志,我們斷不能為了戀棧權位及懼怕中央而不敢抗爭。
面對這時刻,我們必須向自己交待,以行動証明給今天及將來的香港市民看,
我們盡了作為香港民主過渡受託人的使命。
為此,社民連不計勝敗,已就立法會功能組別的公司票投票制度申請司法覆核,
這是在遊行示威已不濟事的情況下,在議會抗爭以外開闢的另一條戰線。
如此拉闊戰場,目的在維持民主運動於不墮。
若然官司勝訴,則從憲制上否定了四分一功能組別議員的合法性。
這將會是一場很好看的戲碼。
另一方面,我們提出「五區總辭,全民公決」方案,
這是目前為止最具認受性及代表性,且在現行憲制架構下完全合法的政治行動。
補選不是全民公決,它脫離憲政現實,也容易流於選人而不選事;而妄圖以之為談判籌碼,不是很天真嗎?
的確,《基本法》沒有設立公投權,「反全民公決論」論者也會緊咬著這點不放,
而保皇黨在對應補選全民公決的競選動員中,也會刻意將選民帶離普選議題。
但其實能否真的讓補選變成全民公決的,全繫選民本身。
在民主先進的國家,選民將補選變成全民公決,是司空見慣的。
很多時候,通過一次的補選投票,令執政黨在一個原本十拿九穩的選區陰溝裡翻船,
就可以明白表達對執政黨的不滿。而每每也有執政黨因這種選民訊息的明確表達而提前大選。
因此,是次全民公決本身也是重要的公民社會教育。
通過這次全民運動,政府、傳媒、學者及全港市民才能真正就政改問題作一次深入的大辯論,
市民才能夠實踐作為現代公民的應有義務,就關乎自身利益的重大議題作出選擇與表態。
它所帶動的公民教育及人民動員的效果,甚至將遠超過全民公決的議題本身,
足以啓蒙了一整代的香港市民,一如六四經驗或七一大遊行啓蒙了上兩代的市民。
它所產生的民意表之認受性及代表性,也將超過之前的選舉。
當然,泛民主派若進行這由補選衍生的全民公決,
也的確要盡力告知選民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補選,
因此其實不是選人而是選議題,那就是香港是否應該盡快有普選!
至於是否以全民公決結果為談判籌碼,中央及特區政府會否真箇理會這結果,
那是「反全民公決論」論者以圖減弱或挫折實踐全民公決的意志的說辭。
在任何政治角力中,意志的強弱的確是相當重要。
就如一個債仔,面對債主臨門的局面,一定會早早放風說無論債主做什麼行動,
他都一定不會還債。放風的目的,自然是挫折債主追債的意志。
惡形惡相的中央政府、及死皮賴臉的特區政府,自然是將狠話說在前頭,
因為他們欠了的,正正是香港人普選權利的債!
香港市民除非有正確心理質素認清自己其實是債主,自然不會為此種心理戰術所蠱惑。
其實泛民主派進行「五區總辭,全民公決」所希望顯示的,
應該是獲取明確的民意讓中央、特區政府和世界知道,
要求中央和特區政府尊重民意,而非作為什麼談判籌碼。
「五區總辭,全民公決」是浪費公帑之舉嗎?故意以五區總辭迫出補選,是「勞民傷財、愧對選民」嗎?
「反全民公決論」論者批評「五區總辭,全民公決」浪費公帑,
估計是次補選花費1億,因此必然是勞民傷財了。
這種輪調可以說是可笑的,因為照這種邏輯,民主先進國家的全民公決都是浪費!
試問,參照什麼樣的特區開支浪費,可以將五區總辭形容為「浪費」?
對比政府近期的副局長和政治助理委任制度、廣深港高鐵、迪士尼擴建所花掉的公帑?
搞「五區總辭,全民公決」,
難道還能比特區政府本年底已經預設答案的「2012政改諮詢」更加浪費?
事實是,一次真正可以反映民意的選舉,才是長遠節省社會成本,
令社會不用再政治爭抝,讓社會可穩定發展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它能夠讓整個社會就一些單一的重要議題作討論,
表決和授權,是現代政治的一個有用的工具。
正惟如此,民主先進國家的選民根本不會對全民公決作出浪費公帑的批評。
一個沒有民意授權的政府才是枉花市民血汗錢的源頭!
在現行市民沒有實在的監察權的制度下,政府浪費納稅人的金錢還少嗎?
政府每年開支總額為2000多億,
現時立法會的組成及規則,根本沒法讓民選的代議士修訂,更遑論反對政府的撥款要求!
因此,泛民主派希望藉雙普選全民公決,促進香港長遠有一個有效回應民意的政府及立法會,
倒是長遠確保公帑運用恰當的策略。
辭了職再補選,會被保皇黨攻擊為「玩嘢」,倘若市民誤會這是一場「政治騷」,豈非大大削弱了全民公決的效應,並對民主派的長遠形象與發展非常不利?
其實在保皇黨口中,所有民主派政黨發起的抗爭都是「政治騷」。
當「五區總辭,全民公決」真正落實時,其震撼程度令本地傳媒很難「冷處理」,
我們相信市民可以得到充足資訊,去判斷公決是否值得他們參與。
我們更相信許多一直支持民主派從政者的市民,
會與民主派議員一起向身邊的親友說明,這一場公投的意義。
若建制派完全不參與或只參與部分選區的補選,民主派便會自動當選,豈不是達不到全民公決之效?
既然不少左派人嘲諷民主派五區總辭之舉「自掘墳墓」,
建制派理應抓緊機遇,搶佔立法會議席。
而且這是保証2012年政制「發展」方案篤定通過的唯一機會,
若民建聯不負此重任,則愧對港人和中央。
但我們的確不能排除中央不想為五區總辭提供認受性,這也是極可能出現的狀況。
民主派應考慮到建制派可能選擇性地避戰,迫使某區民主派候選人唱獨腳戲自動當選,
破壞全港市民參與直接民主全民公決的機會,並挫折補選的認受性。對此泛民主派應有適當的對策。
我們的建議是,在任何一區提名日期將屆,而形勢明顯沒有任何人與泛民候選人競爭,
我們應派出第二名泛民候選人參選,令補選發生。
該第二名候選人同樣以「2012雙普選」為競選的單一議題,
將兩名泛民候選人的得票相加,成為在全民公決中支持「2012雙普選」的得票結果。
在補選進行期間,難道民主派候選人就完全不用回應對手提出的民生議題嗎?
這一次補選,建制派的候選人必然迴避政制議題,
將重點放在經濟和政治道德問題(即議員辭職後重選自己的議席是否道德)上。
一直以來,建制派都製造政治和經濟議題互相衡突的印象,
如推動民主政治會損害經濟等。在這次選舉,民主派候選人回答民生問題時,
一定要將民生問題的深層原因帶出。
經濟民生問題是和政府的財政、地政和金融政策息息相關的,
與現時政府的組成結構更有密切的關係。
現時香港的官商勾結問題嚴重,政策極度不平等地向富商傾斜,
歸根究柢是因為香港特區的首長由中央欽點,
並由一個八百名商人、人大政協代表、專業利益人士組成的選舉委員會「欽選」出來的!
中央政府和行政長官為求得到商人的支持,以香港人的利益酬謝富商。
因此民生問題和政制有莫大的關係!
民主派候選人回應對手提出的民生議題時必需明確指出這點。
所以民主派候選人回應民生議題的最有意義答案是:
盡快落實雙普選和政黨政治,以規範及引導商人的政治參與。
要是其他民主派不接受「五區總辭,全民公決」方案,社民連怎麼辦?若社民連未能說服泛民主派盟友參加五區總辭,是否代表社民連要與其他民主派的決裂?
泛民主派各黨派爭取2012年雙普選的決心是一致的,
但是在手段和策略上,的確存在分歧,
就如民主黨和公民黨不大認同我們掟蕉掃場的議會抗爭。
然而這個路線上的分歧,不足以動搖我們與民主派各盟友爭取民主和捍衛公義這一共識。
為回應市民對民主派團結一致的期許,我們會拿出最大的誠意,
說服各位盟友一同落實「五區總辭,全民公決」,
只要不是犧牲民主和公義的原則,我們願意作出技術性的讓步和妥協。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