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2月 25, 2009

香港保衛戰

「普天同慶」之餘,請記得有一班人曾經拼死保護香港。
http://wapedia.mobi/zh/%E9%A6%99%E6%B8%AF%E4%BF%9D%E8%A1%9B%E6%88%B0

在1937年至1941年期間,在中國抗日戰爭中作為中立國的英國政府,仍然刻意維持香港的中立地位。這段時間進入香港的中國國民革命軍一律根據國際慣例,繳械後送入集中營。而香港的華人雖然亦有為祖國對抗日本的戰事出錢或出力,但是一切都需要在不影響英國和日本關係的前提下進行。

英國在1933年的倫敦海軍會議中通過廢棄《華盛頓海軍條約》。於是由1935年起,香港便開始展開其預算高達五百萬英鎊的防禦計劃。1937年底,當時剛上任的港督羅富國認為香港難以防守,曾建議香港列為中立的不設防城市,停止所有防禦計劃,但遭反對。而當時擔任英國海軍大臣的邱吉爾也曾表示「香港雖不能堅守,但一定要保衛」。

就在日本海軍偷襲美國太平洋上的珍珠港後數小時,即民國30年(1941年)12月8日香港時間早上8時,由酒井隆中將所指揮的日軍華南派遣軍(第23軍)之下陸軍司令佐野忠義大佐(第38師團)指派步兵司令伊東武夫屬下三大聯隊228、229、230步兵配合第66隊北島冀子雄炮兵團作先遣部隊從寶安縣(今深圳市)分打鼓嶺、羅湖及新田3組進攻香港。
當時負責防守香港的主要有步兵7個營包括英國兩營、加拿大兩營、印度兩營步兵和香港義勇軍6隊,加上皇家炮兵團及港星炮兵團,配合皇家海軍等總共約15,000人守軍。然而英軍自始即處於非常不利的的位置。日軍方面,陸軍有數量上的優勢、士氣高昂及訓練充足,還有由廣州開出日機飛行團在香港上空轟炸支援。反观英軍方面,陸軍由雜牌軍組成,訓練方面參差不齊,空中力量亦異常單薄,也缺乏雷達可以使用,最重要的是不同兵種间存在配合問題。負責防衛九龍及新界的,是一個稱為大陸兵團約5千人的英軍和印軍,其總部設九龍塘,包括第二皇家蘇格蘭營、旁遮普第十四團二營,拉吉普第七團五營,香港義勇軍第一連及炮兵及一小隊增援加軍榴彈兵。根據預定的計劃,英印軍放棄難以守衛的深圳河,而將主力放置在九龍北面的山地上,稱為醉酒灣防線。

日軍第三十八師團下的三個團:第228、229及230團,在12月8日早上起從正面越過深圳河,向南進發,228聯隊經林村上鉛礦凹,229聯隊經沙螺洞、赤泥坪後過馬鞍山出水牛山,230聯隊先去錦田、元朗及青山灣,沿青山公路出荃灣。直至12月12日傍晚,除鯉魚門北岸的魔鬼山外,九龍新界都已完全陷於日軍。12月13日,最後留守九龍的拉吉普營乘驅逐艦撤離到香港島,九龍淪陷。後來日軍曾派代表要求英軍投降,卻遭到港督楊慕琦拒絕。防守港島的是從九龍撤出的部隊、兩個加拿大团、第一米德薩斯軍团(1st Middlesex Regiment),以及義勇軍第一至第七連。總司令莫德庇少將(Major Gen.C. M. Maltby)把港島分為東西兩旅,東旅由九龍退回來的瓦理士准將作總指揮,主要防守銅鑼灣及深水灣以東的海岸線,包括北角至柴灣、大潭至赤柱及淺水灣,總部設在大潭道和石澳道交界的高地。西區則由羅遜准將任總指揮,把守西環及中環海軍船塢、薄扶林及以至香港仔壽臣山等西部海岸,總部設在黃泥涌峽附近。維多利亞城等要塞由蘇格蘭營軍及義勇軍4及7連防守,要塞指揮部及聯合指揮部都設在海軍要塞內。日軍於12月21日圍攻淺水灣及赤柱地區,米德薩斯營B連及加軍來福槍隊B連在淺水灣酒店一帶英勇反抗。

12月22日至12月24日,日軍在山區相繼攻破由西旅的蘇格蘭營及加軍榴彈兵聯防的金馬倫峽、馬己仙峽等防線,市區禮頓山據點失守,剩餘守軍兩營印軍、米德薩斯營Z連及炮兵海軍等轉步兵以灣仔盧押道及船街為最後防線,東旅加軍來福槍隊曾一度抗命,同時防線退守至赤柱村以南,海軍船塢及城區被日軍炮轟而引發大火。
12月25日下午3時,莫德庇少將(Major Gen.C. M. Maltby)向港督報告守軍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港督楊慕琦在撤走部軍政人員後在下午5時至日軍司令部稱降,下午7時簽署降書。日軍將領、港督及守軍總司令莫德庇在九龍半島酒店燭光下簽降書,持續18日的保衛戰結束,但集中於新界的東江縱隊開始活躍,對日治政府做成壓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