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觀微
祭天與祈福香港黃大仙祠85周年紀慶,於上周日首度封祠舉行絕跡中國近百年的「大獻供」祭禮,為港人祭天祈福。我身為民政官,嗇色園便請為主禮嘉賓,撰寫並宣讀《祈天祝文》(見民政局網頁)。卻有評論諷刺我是基督徒就不宜主祭,又訪問某些玄學家,說異教徒祭了也不靈驗。還說封祠妨礙一般信眾進內參拜,門外的香燭檔生意損失慘重之類。這麼多人盡心盡力,恢復古禮,為香港祈福,見者都應該隨喜讚嘆,分享功德,不應冷嘲熱諷。所謂德不厚,則福份薄,我們應該尊重傳統風俗,否則就會折福,尋常百姓如是,認識中國傳統的玄學家更應該如是。我在祭文初段為香港的「風教淪落」而悔罪,是有感而發,絕非無的放矢。開檔做神廟生意的某些人都不敬神,只關心半日的金錢損失,香港人真的窮到這個境地嗎?如果人人都為錢而惶惶恐恐,則果真是還未「精神脫貧」了。當日我在祭文說的「自求多福」,有批評說我未為香港祈福。其實按照中國儒家的祭禮傳統,儒官主祭,是不能鼓吹迷信,妄自求福的,只能為百姓懺悔罪過,修德行以求福報。道壇的祭天文,多是這種寫法。香港金蘭觀在辛巳年的祈天文,一樣為香港人道德淪喪而悔罪修德。直接向上蒼祈福的是道士,宣讀祝文的儒官只是借助祭禮來施行教化而已。我至多只能引周文王說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勉勵百姓,安命修德,我是不能親身向天乞求賜福的。這是儒家與佛道兩教保持距離的政治藝術,也是我為什麼能以官員身份參與,亦不須顧忌我的個人基督信仰的原因,且不說祭天必須要有天子或地方官代表主禮的傳統了。借助神道來施行教化,漢代稱為「神道設教」,我在會刊的祭文後面已有詳述,奈何評者懶惰到連看也不看,檢到丁點問題便破口大罵。假如我們還不學懂尊重風俗,不尊重知識,只識得講錢,只識得罵人,這樣的社會風氣,怎能振興文教?
何志平民政事務局長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